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华而得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继续教育是清华大学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学校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之一。上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创办夜大学,为百废待兴的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紧缺的实用型人才。198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清华在全国高校成立首个继续教育学院,开展并统筹管理全校的继续教育工作。2002年初,学校进行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定位于非学历非学位,成立了继续教育处(原名教育培训管理处),负责对全校非学历非学位继续教育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继续教育学院改制成为二级实体学院,专门从事非学历继续教育。目前,学校是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人社部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培训基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的继续工程教育教席设在清华大学。
学校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校内外优秀的师资队伍、雄厚的科研实力、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和合作关系,积极探索继续教育办学规律。以服务国家战略、履行社会责任为宗旨,坚持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品牌建设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继教学院、经管学院、金融学院、公管学院、人文学院、社科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等开发了大量高层次、高质量的非学历、非学位教育培训项目,涉及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社会文化、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通过开设各类培训班,接受访问学者和进修教师,采用现代远程教育和面授教育,为全国各行业、各领域培训了大量急需紧缺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举办高水平国际合作继续教育项目,促进国际交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教育创新,服务社会,进入新时代,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引领终身学习风尚,按照学校综合改革总体要求,不断深化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世界一流的继续教育。